查看原文
其他

锁定客户的目光 不要变成势利眼

特约评论员王海宁 北斗融媒 2022-01-14

近日,云南打工毛先生夫妇在穿着破旧的情况下带着3个孩子前往云南昆明的一家耐克专营店买衣服被歧视辱骂的事情,被多家媒体报道。



本来因为警方调查调解,耐克昆明公司迟来的公开道歉,毛先生也表示得饶人处且饶人,算是告一段落。可是接下来却有人质问,毛先生一个打工的,为什么要去买奢侈品?



先不说知名品牌耐克算不算奢侈品,打工人给子女买耐克运动装算不算奢侈——单纯问一句,不是这个消费品的目标客户,是不是就活该被歧视侮辱?



先敬罗衣后敬人,不应该成为大牌柜姐的默契。


任何一家店铺店员按照商业社会逻辑,是希望有限时间,更多成交,利润最大化。所以多卖多赚,要求他们迅速判断进店客人的需求和消费能力,再推荐产品,促成消费,这套操作无可厚非,销售冠军也是劳动,值得尊重。


但是目光的锁定买得起的消费者的同时,是不是就要白眼给看起来“买不起的人”呢?这就不仅是消费社会的逻辑,还有涉及正常和谐社会的公序良俗,道德底线,以及社会价值,人们共情能力了。


通过客人着装言谈举止,掂量客人斤两,是生意;不管客人身份地位,消费能力,一样以礼相待,是做人。


消费文化,人为通过分类和价格,建立鄙视链,爱马仕瞧不起LV,LV看不起博柏丽,穿合资的耐克,瞧不起穿安踏,360还有鸿星尔克;喝星巴克的看不起喝瑞幸和麦当劳,这种恶俗的商业文化,看似刺激消费,其实是建立恐惧和对立。从消费者心理上,击垮节制的美德,鼓励铺张的虚荣。


落到现实里,就从判断消费能力,变成判断是否值得尊重的价值取舍;买不起,就不配进来,正常的导购,变成了只为金主伺候的扭曲心理和行为。



商业社会同样需要温暖和共情。


有那么多名牌,会标识每销售一件产品,就会有相应的一定数额善款捐赠到贫困山区弱势群体,这些受捐者当然不是他们的客户,但是这种价值观却让消费行为有了更高尚的意义。商家既然明白道德感对于消费者的重要性,不如在店里对衣衫褴褛者和衣冠楚楚者一视同仁,这比写成捐款标识更有说服力。


商业社会,追求效率,希望把时间都花在有产出的人、事、物上;但商业社会,也需要口碑和安定和谐的社会氛围,再贵的品牌,也不愿意明晃晃亮出“嫌贫爱富”的标志。最豪奢的品牌,也要关心公益,树立公众形象。把客人骂出店铺,节省的是店员的时间精力,消耗的是品牌的形象和口碑。


一个社会的温度,就是对待劳动者的态度


回到毛先生一家被歧视的那天现场,毛先生穿的灰色T恤是20多元从地摊上淘来的,脚上是一双15元老布鞋,这身打扮当然迅速被判断“买不起”。


同样一个穿着耐克新款的小白领进了爱马仕,玛莎拉蒂可能也会势利的打量。那些刮伤人的目光,过滤的元素只有一个“付费能力”,功能只为了轰穷鬼出去。只要用金钱衡量,人就永远是工具。


奢侈这个概念本身就在变化——三十年前,喝杯进口的可口可乐是奢侈的,开着桑塔纳是奢侈的;二十年前手机是奢侈的,班尼路是潮牌;十年前个人电脑是奢侈的,千万级像素的相机是奢侈的。现在呢?奢侈标准在变,人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平等态度不应该变。


打工人,也愿意让孩子穿着时髦,打工者也是光荣的劳动者,打工者也愿意花钱购买有品质的商品,甚至也许打工者的收入也并不低。普通人也可以对消费能力以外的东西,有好奇甚至向往,这并不可耻,更不应该被指责。


毛先生一家都在昆明打工数年,他们当然城市的建设者,也是我们所有打工者的中一员。


不要再让劳动者,在所谓配不配“奢侈”这样愚蠢和势利的话题伤心。


遍身罗绮者,不是养蚕人。


这首诗描写的场景,不会,也不允许在我们的社会重演。



来源:北斗融媒 东北新闻网


总监制/吴滨

监制/王雪冬

审核/李莹

主编/刘闯

编辑/金山



更多新闻


辽宁之声24节气|时逢处暑 雨润新秋

方言plus!枫乡融媒帅气主播又来啦!

家里矿挖没了咋整?辽宁这个地方给出了一份“中国方案”!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